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庶庶得正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378

分卷阅读378

    今日虽瞧来不妥,日/后/却必成佳话。”

傅珺在屏风后听着他们的对话,心里却是没有任何的想法。

方才那一曲她是吹给自己听的,只是选在了错的时间、错的地点而已。却不料,便是这样的一曲,“因幕起。因灯亮,因众人的鼓掌,而成了这一幕中的辉煌”。

这是她前世读过的一句诗,如今用在此处倒是正合适。

既是有了山长的同意,于是傅珺便复又取出了紫玉箫,在金夫子的“开始”声中,第二次奏响了。

这一次,她的心境较之前平和了许多,曲中的那些许柔软缠绵之意,亦因了心境的平静而淡去。

如果说,第一次的演奏是“曲中有人,心中有曲”,那么,这第二次的演奏,便正合了“水流花谢两无情”的意境了。

因为心中相对平静,外面的动静傅珺便也都能听到了。

不过,这一次也很奇怪。那外头竟是静悄悄的,不闻一丝儿人声,唯有微凉的西风拂过树梢的声音,衬着这一曲越见清冷至无情的乐曲,竟叫这太清轩里的众位夫子,亦跟着心情为之一宁。

此时的傅珺自是不知,那外头的人不是不想出声,而是出不了声。

因为,“云笙未必舞”的夏云笙,在傅珺的这一曲箫韵之中,正自舞动着两只又阔又长、宛若水泛金波一般的水袖,翩然起舞。

良久后,不知是谁在人群中轻声叹道:“这便是‘清海流金袖’么?”

那原本伫立原地的杜春娘与秦黛眉,一听这“青海流金袖”五字,俱是身子一震。

随后,便见她们迅速地弯腰向着跟来的人说了些什么,那两个从人飞快地跑了下去,不一时又飞跑了回来,将手里捧着的事物分别呈予了两人。

有那眼尖的却是瞧见,那杜春娘自下人手中接过的,是一根极长的七彩腰带,腰带的两端还有金色的流苏;而秦黛眉拿在手里的,则是两把雪白的羽扇。那折扇虽是折起的,一股说不出来的清婉香气,却自那扇子的折痕间弥散了开来。

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静静地观看着场中的这一幕。有好些人皆预感到,他们今天来这一趟,只怕会目睹到一场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盛况。

此时,那杜春娘已是系起了腰带,秦黛眉亦将两把折扇迎风一抖,“刷”地一声打了开来。而那乘风而来的美妙箫韵,亦恰好正逢着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转折之处。

☆、第374章

便在这乐声略停的片刻,杜春娘纤足一滑,便此滑进了那转折的清冷箫韵里。她腰间的飘带便随她的动作舞动开来,令她整个人看来就像一只巨大的彩蝶。

而秦黛眉亦于此时将双扇上下一合,又向外一展。那箫韵便似是被她这白羽扇打开了一般,就此流转而至。一阵阵清婉的香气渺渺传出,而她手中的折扇便似两羽白鹤的翅膀,又似是两朵白云,在音乐声中舒卷自如,宛若仙女在云中倘徉。

所有人都看得呆住了。

人们忘了鼓掌,也忘记了喝彩,只是呆呆地看着那高台之上起舞的三个人,甚至连眨眼都忘记了。

没有人能想到,在白石书院的岁考之中,竟能够亲眼目睹最知名、最当红的三位舞伎,同台起舞。

不,应该说是同台竞舞才对。

因为,这三个人跳得实在太卖力了,恐怕连她们自己也未想到,她们居然能够因了一支新曲,而成就了这将会被世人传诵的佳话。

便在所有人都目眩神迷的当儿,“铮”的一声琴音,缓缓地潜入了箫韵之中。

几乎没有人注意到,那琴声是如何与箫声和在一处的。当人们发现的时候,琴箫之声早已如流水之于山涧、清风之于落花一般,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了一起。

金夫子的眼睛已经瞪得圆得不能再圆了。若非顾着礼仪,可能他就要大声拍案叫绝。

早听人说,英王殿下不只擅用兵,亦雅擅音律。如今看来传言果然是真。

这一曲未名的箫曲,英王殿下只听了一遍,第二遍便可以琴相和,且这琴声滴沥清圆、弹落空山,将那箫韵未足的部分尽数补齐,使得此曲越见空灵流转,直若乘风而去一般。

直到琴箫之声断绝良久。金夫子犹觉耳边余韵未消,仍有回响荡荡不息。

而直到这时,屋外才响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来。

金夫子亦是长声笑道:“白石今年岁考,有此一曲。有此一舞,不负矣。”

曹诩虽是面色未动,然而心里却是满意极了。

白石书院能够至今迄立于大汉朝各类书院的最顶端,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与佳话,方可始终不倒。

而今天。便在他任山长之时,他不仅亲眼见证了一段传奇的诞生,更是这传奇的制造者之一。自此以后,人们说起他曹诩,应亦如英王殿下所说那般,以“古之高士、旷达豪阔”来形容于他了吧。

想到这里,曹诩再一次看了看这位考生的号牌。十二号,他记下了,这个女学部十二号的乐试成绩必须是甲优。就算有人反对也不行。

白石书院绝不会做那等焚琴煮鹤煞风景的事情。

绝不会!

曹诩几乎是有些狰狞地想道,旋即又抚了抚他那并不算长的胡须。心里的喜意直是挡也挡不住,这让他的嘴角便一直处在一个上翘的位置,直到上午的考试全部结束了,他的嘴角才拉直了一些。

元和十七年的白石岁考,便在傅珺的这一曲绝响之中拉上了帷幕。

三位当红舞伎为了一支新曲居然当堂竞舞,而英王殿下更是亲自以琴声相和,这些消息随着那些亲临现场的百姓四处传播,不消数日便传遍了金陵。

自然,当青榜成绩张贴出来之时,高居榜首的傅氏四女。以女学部唯一的乐试甲优成绩,为那天神秘的“十二号考生”揭晓了答案。

那些跑去白石书院张榜之处看热闹的人皆道,怪不得那一天的曲子居然能叫三伎竞舞,又引得英王殿下相和。原来是“探花女史”傅四姑娘的手笔。人家本就是名门之后,有此佳绩实属正常。

一时间,白石书院的青榜之下人头攒动,倒不像是书院放榜,而像是坊市开市了一般。

远远立在人群背后的孟渊,此时亦将视线向青榜上掠了一掠。旋即便又错了开去。

那一天他也在场。

那三伎竞舞的场面,他也都看到了。然而,这三个人跳得再是绚丽,也比不得刘筠奏响的琴声对他造成的冲击大。